浏览次数:3819作者:发布时间:2013-10-23 15:15 |
彭立峰
说起“奸雄”,很多人都会想到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但若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奸雄,则并非曹操,当属郑庄公。郑庄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14岁继位,在位43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位期间,使郑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迅速成为强盛的国家,他喜怒不形于色,精于权谋,阴险奸诈,藐视权威,称雄于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从历史记载的几件事可以反映出他的奸雄本色。
欲擒故纵除掉亲弟弟
郑庄公名寤生,据说是因为其母亲武姜生他时,婴儿的足先出,逆产下来,故名“寤生”,于是武姜非常厌恶他,倒是喜欢寤生的同胞弟弟“段”,多次想废长立幼,但寤生的父亲郑武公不同意。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一直想把郑庄公搞下台,让段当国君。武姜先是请求军事重镇“制”这个地方封给段,郑庄公不同意,武姜便要求京城封给段,郑庄公答应了,群臣纷纷提出反对意见,郑庄公阴沉地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等着看吧”。段到了京城后,修筑城墙,储积粮草,扩张武备,大臣提醒郑庄公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但郑庄公仍然不制止,任由段随心所欲。段在作好充分的准备后,决定偷袭郑庄公,武姜也将替他打开城门作内应。郑庄公得知消息,便说“是时候了”。等段起兵离开京城后,郑庄公派兵先攻下京城,京城的人也背叛了段,段进退两难,便逃到“鄢”,郑庄公又追到鄢去征讨他,段于是逃亡到“共”这个地方去了。这个故事被记录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之中,而《公羊传》和《谷梁传》则认为郑庄公最后杀死了段。
其实,郑庄公一开始就知道段与武姜的意图,但他一直不动声色,故意纵容段造反,因为只要段造反,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一直觊觎他国君之位的亲弟弟,获得道义上的支持,才不会落下骂名。郑庄公以为自己掩饰得很巧妙,然而,记载历史的史官却洞若观火地看穿了他的险恶用心,《春秋》用六个字去概括这件事:“郑伯克段于鄢”。《左传》解释,段以下犯上,违反孝悌之道、君臣之义,所以直呼其名,以示警诫;寤生和段兄弟相争,如同一国二君,分庭抗礼,所以用“克”这个字;称寤生为郑伯,而不按惯例称郑庄公,是讽刺他没有尽到做兄长的责任,不但不教育弟弟,反而养成其恶,这也说明他本来的动机就是想杀死弟弟的。
《左传》在记载这件事时,还写到郑庄公对待其母亲武姜的态度,他先是将武姜流放,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感到舆论压力太大,但说出的话又不好收回,于是上演了一场“掘地见母”政治秀,获得了民众的好感,为自己捞回失去的政治分。
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奸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逢乱世,敢于以下犯上、藐视权威。郑庄公所处的年代正是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他是第一个带头挑战周天子权威的人,从他对周天子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的奸雄本质。
郑庄公的祖先是周王室的同姓贵族,是周王室的近亲,郑庄公的祖父、父亲分别担任过周王室的司徒、卿士,郑庄公即位后继承了周王室的卿士职务。在周朝历史上,卿士是王室政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有很多代天子的政权都由执政的卿士把持,比如周成王时代的周公旦,周康王时代的召公 。但郑庄公当上这个王室卿士后,只管治理自己的郑国,基本上不去打理王室的事务,甚至他对周王室应该进贡的物品都没有进贡。周平王对此非常不满,便想撤掉他的卿士职务,换成虢国的忌父,郑庄公听到这个消息后,一直不理王室朝政的他突然赶到雒邑,在周平王面前装作客气地说:“我家三代蒙受圣恩,在朝中担任要职多年,现在听说你想要撤掉我的卿士职务,所以我赶来辞职,以满足你的愿望。”周平王没想到郑庄公会突然来这一招,连忙说没有这回事。面对这个杀弟逐母的阴险之人,周平王竟然失去了撤销其职务的勇气,极力否认这件事,但郑庄公紧咬着不放,周平王情急之下说:“你如果不相信我,我们交换人质吧。”这件事被记录在《左传周郑交质》中,于是周平王将儿子“狐”派到郑国去当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送往周朝当人质。自古以来,诸侯之间为了取得信任或结成同盟,互相遣子入质较为正常,但天子遣子入质诸侯,却是闻所未闻的事。郑庄公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一个敢和天子交换人质的奸雄了。
接下来郑庄公对周天子做的一件事就有点泼皮和滑稽了。周桓王继位后也对郑庄公非常不满,直接任命了虢国的忌父为卿士,郑庄公因此很生气,但他不会将怒气写在脸上,于是他派大夫祭仲带领一支人马,优哉游哉地开到周王室的境内,对当地的官员说:“不好意思,今年郑国的收成不好,所以把部队开到贵地来开饭……”除了吃喝拉撒以外,临走还强行收割了周室的麦禾,气得年轻的周桓王没有办法,使周、郑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史称“周郑交恶”。
战无不胜称霸于诸侯
能够称得上奸雄的人都是有能力、有实力、“很厉害”的人物。郑庄公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有高明的政治智慧、过人的军事谋略和灵活的外交手腕。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战争不断,郑国作为一个中原小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屡屡打败其他大国甚至是多国联军,分别击败过周、蔡、卫、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抵御过燕、北戎,入侵过陈,征伐过许、息,皆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郑庄公也因此被称之为“春秋小霸”,其实这个“小霸”的能力比起后世所谓的“春秋五霸”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举一个郑国打败周王室带领的联合军的事例,足以说明郑庄公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不愧为乱世之奸雄。
就在郑庄公春风得意、郑国处于强盛之时,长期积压不满的周桓王爆发了,他率领王室军队,联合蔡、卫、陈等国军队,讨伐郑国。周桓王出兵讨伐郑国,实际上是给郑庄公出了一道政治难题,如果郑庄公敢反抗,就是对天子不忠,会让天下诸侯侧目,如果不敢反抗就会被联军欺辱。郑庄公面对这个难题,头脑很冷静,马上下令动员部队起兵抵抗,两军在濡葛(今河南长葛)相遇并发生战斗,史称“濡葛之战”。王军摆出传统的左中右阵型,以周军主力为中军,陈军为左翼,蔡、卫军为右翼,四平八稳,整齐有序。郑庄公采纳了儿子“突”的建议,知道联军的弱点在于两翼,因为陈国刚刚发生内乱,军心涣散,蔡、卫军战斗力不强。于是郑庄公指挥军队先攻击联军的两翼,造成联军左、右军混乱,然后集中兵力合击中军,并摆出了战车与步兵相结合,相互掩护,攻防自如的“鱼丽之阵”,最终大获全胜。在这场战争中,郑国的将领祝聃还搭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当郑国军队准备一举消灭王军的时候,郑庄公没有头脑发热,果断地下令退军。祝聃问为什么,郑庄公说:“刚才那支箭已以够悬的了,你难道还真想置天子于死地,让我在天下人面前落个大逆不道的骂名?”当天晚上,郑庄公还派大臣代表他到天子的军营中慰问天子和诸位王室大臣。
“濡葛之战”不仅可以看出郑庄公的军事指挥能力,更主要是体现了他高明的政治智慧,反映出他在政治上的成熟与老练。面对来势汹汹的王室联军,他知道战争不可避免,明白解决这个“难题”的最佳方法是:积极应战,赢得战争,把握分寸。只有打赢对手,才能掌握主动权,但面对的是周天子率领的军队,又不能太过分,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在赢得战争后还装模作样去慰问天子及王室大臣,目的是给周天子一个台阶下,并做个样子给诸侯看,表示他是尊重周王室的。在这场与周天子的战争中,郑庄公采取了奸雄惯用的“打一巴掌,再给颗糖”的手法,分寸把握得非常好,拿捏得非常到位,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让周天子无可奈何,让天下诸侯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