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兴宁市妇女联合会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兴宁市人民政府网
网站首页
走进妇联
妇女发展
关爱儿童
妇女维权
巾帼风采
家庭建设
妇儿规划
巾帼志愿者
今天是:
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广东省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站(兴宁站)
/
心理疏导
今年过年回谁家?调查结果出炉!“世纪难题”这样破
浏览次数:503
作者:来源: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01-31 10:2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龙年春节即将到来。每每过年,家家都尽情演绎“老吾老”“幼吾幼”的中国式亲情。众多在外打拼的小夫妻也不得不面对:过年回谁家?
有网友说,这个问题已经和“你妈和我同时落水先救谁”一起并称为两大“世纪难题”。一起来看这个命题如何破?
理想状态两家跑
1.“去谁家过年”成为多选题
在80%是女性参与者的问卷结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花式”过年的兴起,如今“过年回谁家”有了很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大多已“早有打算”。
比如,夫妻双方协商好,一年回婆家,一年回娘家;又如,把双方父母聚在一起,过个真正的团圆年;再如,与其为回谁家过年争吵不休,不如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比起过去约定俗成去“婆家”这道单选题,今天这道命题已成为多选题。
2.在夫家过年仍占多数
值得注意的是,当问及理想的“过年”方式时,被调查者“希望两边一大家人一起过年”的占比最高,其次为“两边都回两边跑”。然而现实中,回男方家过年的比例仍为最高。理想与现实间的微妙反差,反映出女性及其家庭在“亲家竞争”中作出的退让和妥协。
3.向核心家庭集聚渐成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过年回谁家”主要由双方有商有量或按家规风俗习惯等决定。接近60%的被调查者说“过年回谁家”是由夫妻双方共同商定的,并有6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再因“回谁家”而烦恼,还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会因此而伤及夫妻感情。
但调查也发现,有将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过年回谁家”不是一个足够开元的议题,是按家规、风俗习惯等约定的单选题,因此有40%的被调查者依然在为“回谁家”而感到烦恼,但真正因此而苦恼或伤感情的占比极低。
调查显示出一种趋势,“合两姓之好”正在回归,双方父母破除陈见,正逐步向“核心家庭”集聚,因此,或许某一天,“过年回谁家”不再是小夫妻需要面临和解决的棘手难题。
专家解读
过年回谁家,事小问题大{
文/沈奕斐(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这是传统与现实碰撞的烦恼
社会的发展就像一列行进中的列车,个体就是乘客。每当列车到达一个新的站点时,原来的乘客下车,新乘客上车,每一批新乘客都与前面的乘客想法不同,每一批乘客都认为自己掌握列车行进的方向才是正确的、合理的。火车上挤满了不同时代、想法完全不同的人,因而冲突也更为频繁。
家庭中的成员也一样,跟随着列车跑得飞快。原来二十年是一代人,现在五年就是不同的一代人了。在私密的领域中,人们对于同质性要求更高,更不能容忍差异,因而,家庭中大量的冲突都和这种快速发展有关。
父母和子女一辈的想法可能完全不同,婆婆和媳妇对孝顺的理解完全不同,父母和孩子的行为模式完全不同,家庭成为冲突的中心,让“过年回谁家”也能成为一个世纪难题。
在“小家”与“大家”中找平衡
理想家庭的图景是人们对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家庭之间关系的一种期待和目标,虽然这种目标常常因为现实中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但是理想家庭图景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
“两扇门,一碗汤”的说法在上海人中非常普遍。所谓两扇门是指两代人之间最好分开住,即使是住在同一幢楼,最好也是分开的两户。但是两扇门距离太远也不行,最好是“一碗汤的距离”。所谓一碗汤的距离,就是一方熬好了一锅汤,拿到另一方家中,汤还是热的。这就要求两家的距离足够近,最好步行就能到。
倘若今天你问一个女性是否愿意和公公婆婆同住,我相信大部分人会回答“不愿意”。但“两扇门,一碗汤”常常是一种理想,大城市高昂的房价使得这个理想实现起来不太容易。
现实生活中,为了养育第三代,大部分父母入住到已婚子女家中,“小家”变成了“大家”。当然,需求和冲突之间的博弈也随之而来。比如与配偶父母的关系紧张,特别是“婆媳关系”,仿佛谁家都有一箩筐的牢骚倾诉。
然而,只有请老人帮忙带孩子,女性才能快速地重返职场,同时也能在下班后尽量兼顾子女教育,既实现了家庭的完整,又实现了自我价值,乃至支撑起整个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所以,“小家”与“大家”的关系,虽有对立却需融合,我们要努力找寻的是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
善于解决问题才是幸福的婚姻
透过“过年回谁家”这类现象来反思,特别是当今中国家庭内部,个体与家庭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中,平等远没有平衡重要,各式各样的家庭情景式应对的灵活性,反映出每一个个体及家庭的智慧,更是中国社会文化土壤里独一份的温情。
事实上,去谁家过年,并非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多选题。现在过年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具体操作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比如感情、经济条件、孩子年龄、老人的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整。
幸福的婚姻不是没有问题的婚姻,而是善于解决问题的婚姻。面对“过年回谁家”的难题,夫妻双方应重协商,多些理解,多些宽容,用智慧“解开一团麻”,家和万事兴,不要曲解了节日的本意。
展开说说
婆家VS娘家,我们这样过年
@那莹:
我和老公虽然都在上海工作并安下家,但两人的老家一个在河北,一个在东北。由于距离较远,想要两头跑并不容易。不过,双方父母都是开明之人,他们经过协商,同意我们每年轮换去一方的家中过年。
问题看似合理解决了,但我心中仍有无奈和失落。第一次去夫家过年时,我心里挺不是滋味,视频中看着平日里帮我带娃的爹妈不仅要忍着和孩子们小别的不舍,还要瞬间适应“空巢老人”的巨大失落,感觉真的很对不住父母。
后来架不住两边老人都想孩子,我们还试过老大“分配”给奶奶、老二“分配”给姥姥的办法,但“凑不齐”又成了春节难得团圆的另一种遗憾。
如今,公婆在我家旁边“一碗汤”的距离买了间小房,不习惯上海生活的他们平日就在老家待着,但春节一定会来和我们团聚。我的父母也在我家“暂住”下来,今年终于能够吃上一顿真正的“团圆饭”了。
@米夏:
我和先生都是山西长治人,虽然生活在一个城市、两家相距只有5公里,但我们同样也会面临大年三十去谁家过的问题。
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无论相聚在哪里,只要“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婆婆因常年独自一人生活,节日会更显孤单,我俩总是默契地选择去陪伴她。她也给予我们最大的回馈——做一大桌子饭菜。我的父母也会在我们的“怂恿”下赶到婆婆家一起吃年夜饭。
在男方家过年,于我们而言并非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是真诚地希望家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节日团聚的温情。而另一个重要却又单纯的原因是,婆婆做得一手好菜,又不辞辛苦地张罗,无论是“妈妈的味道”,还是“婆婆的味道”,都是我们打小铭记于心的过年的味道。
转自:中国妇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