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235作者:来源: 金诺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13 16:25 |
说起隔代育儿和亲子育儿的不同,常爸情不自禁嘴角上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这些熟悉的画面:
年轻一代爸妈的审美,妥妥地在老一辈“朴实”的审美观中败下阵来。
而在日常的育儿生活中,败下阵来的还不止审美方面,爸爸妈妈们担心得更多的是隔代育儿对孩子的影响。比如:
孩子给爷爷奶奶带,前面立下的规矩就没有用了,一领回家又变成了调皮、不听话的孩子,该怎么办?
姥姥姥爷过于保守,常常跟我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让我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说到对孩子的教育,隔代育儿真的比亲子育儿教育出来的孩子要差吗?孩子该不该给老人带?
“隔代育儿其实有着不可替代的好处!但是,孩子因此出现的问题,还是年轻父母自己的问题。”小马君对这个问题也是感到非常棘手,翻阅大量资料后,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是不是很惊讶,有点儿颠覆了你原本骄傲的认知?听听小马君怎么说的吧!
作者/小马君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小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众号开设专栏,每周和大家聊聊科学育儿。)
“该不该给老人带孩子?”可能对很多家庭来说,这根本没什么可想的,有的父母没有选择——只能给老人家带或者只能自己带。
那么,老人带出来的孩子,跟父母带出来的真的有不一样吗?
本文干货
❶ 老人帮忙带娃,你的幸运不是人人都有。
❷ 隔代育儿宠溺孩子,过度焦虑可能是主因。
❸ 老人只能帮你带孩子,教孩子还得爸爸妈妈自己负责到底。
1
隔代教育很平常
隔代的爱并不比爸爸妈妈少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和西方社会的家庭一样,渐渐从三姑六婆的群居状态分化成小家庭的状态。在小家庭里,核心成员只有爸爸妈妈和孩子。
哈佛大学一个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曾经就这种家庭结构变化的现象提出了“家庭收敛理论”(family convergence theory),简单来说,家庭结构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越发分散,结构越小,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就越少。
确实,美国北卡大学和中国中医药大学也共同对国内10个省份祖辈介入孙辈生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0-6岁孩子为对象,比较祖辈和母亲在他们身上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现,只有在孩子0-1岁时,母亲所花费的时间是明显超出祖辈,平均每周母亲要比祖辈多花费17个小时,但在1岁之后,祖辈的花费时间均超出了母亲。
可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小辈都领情,除了怕老人惯坏了孩子,更担心他们教育思想太落后。
这里小马君不想讲什么大道理,就先说说我看到的资料和接触的一个个案例吧。
2
隔代育儿为什么容易宠溺孩子?
不敢让老人带孩子,很大程度源于我们担心他们会把孩子宠坏了。说来也奇怪,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是散养长大的,到了帮忙带孙子,爷爷奶奶们反倒变得溺爱和纵容了呢?
有心理学家指出,这很可能是过度焦虑导致的结果。
爷爷奶奶接过孩子的时候,就会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对“为什么他在你这里受伤了”这样的问题特别紧张,这就导致爷爷奶奶在带孩子的时候凡事小心,生怕孩子出一丝差错。
对孩子过度束缚、过度保护,或者溺爱纵容,不仅仅源于老人本能的慈爱之心,还有来自老人心里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实质上并不是爷爷奶奶完全不懂教育,而是他们无法像孩子的父母那样完全放下心理包袱去养育儿孙,这样才有了越发错误的养育行为。
3
养育思想太落后?
美国真人秀主持、畅销书作家Lenore Skenzy曾在Wall Street Journal上发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叫Sorry, Gramps, You're No Expert (对不起,爷爷奶奶们,你们不是专家!)。
这篇文章里调侃到,按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报告,父母们都应该接到关于警告:爷爷奶奶们给孩子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grave threat),虽然 他们养过孩子,但是他们都不是专家!
文章接着提出一个观点:我们并不需要成为专家,才能养孩子!(If you did, there would be no Kardashians - 这句话留给熟悉美国电视的朋友们,博君一笑。)
的确,祖辈们的育儿知识可能落伍了,但是有些时候,父母们过于纠结各种细节,给到祖辈“精确到纳秒级”的指示,却往往忽视了祖辈们在真实世界中得到的智慧(real-world wisdom) - 虽然他们的育儿知识不是最新的,但他们的生活阅历使得孩子在养育过程中很少处于真正危险的境地。
文章讲了作者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她看见自己的婆婆在给几个月大的儿子吸吮哈密瓜,她着急上火地大呼小叫:“你是疯了吗?给这么小的孩子喂食固体食物!”但是后面她发现,孩子在那儿吸吮得津津有味,而且这么大的孩子只能通过牙床去咀嚼一点点软的果肉,其实不存在被噎到的风险。
教科书上确实建议不能给这个月龄的孩子吃固体食物,防止被噎到窒息,但这位生养过三个孩子的婆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现实情况的判断,让孩子吮食哈蜜瓜并没有将孩子置于危险的境地。作者觉得之前的大呼小叫,是反应过度了。
育儿类的文章当然很有道理,但是当我们和祖辈沟通的时候,能不能用温柔的语气,而不是用“专家”的口吻去训斥或者告诫对方?毕竟很多时候,祖辈的做法也不至于真有那么大的风险。
John Bingham同样指出了祖辈带孩子的好处。研究发现,祖辈带孩子的时候氛围更加友爱,在这种环境下,更有利于孩子的语言以及社会情感发展,并且这种优势会保持到5岁。
国内也有研究论文指出,隔代抚育的孩子更愿意表露情感——大部分情况下,如果父母不在,其实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时,家庭氛围往往更加和谐,在祖辈面前他们受限很少,也就更加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
而这么多年来,以我自己在幼儿园的观察,我觉得祖辈至少有2点做得比父母好:
① 祖辈和孩子更会玩
比起每天刷手机的爸爸妈妈,祖辈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去倾听孩子说话,往往比父母更加有耐心。孩子有意识创造出的游戏,祖辈可能是最有兴趣参与的那一个。
② 祖辈对孩子的关注点往往比父母更加正确(Worry the right thing)
比起鸡血妈妈们各个在拼娃给孩子报补习班,大部分的祖辈更关注的是孩子的社交能力,更愿意听到孩子有很多朋友,至于成绩如何,祖辈并不是特别的关心。从长期来看,社交确实是可以决定孩子未来很重要的方面,祖辈们所担心的地方,往往比父母更加长远,也更准确一些。
4
隔代育儿的bug
宝爸宝妈来修补
隔代教育的弊端确实有,但是隔代育儿的好处,也不容忽略。老人对孙辈的慈爱本能,会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很多精神依靠。即使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也不如爷爷奶奶在照看过程中给孩子输送的亲情养分。
其实,指望不同时代的人能有一致的育儿理念,真是不大可能的事。老人思想固化已是事实,要想避免家庭中的育儿理念冲突,有教育专家给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建议:
将“教”和“育”分开来,爸爸妈妈决定怎么教,爷爷奶奶帮忙怎么育。老一辈和年轻爸妈做好角色的分工,爷爷奶奶要做到尊重孩子爸妈的教育理念,负责贯彻落实好就行,这样分工出来一家人都轻松。
当然,理论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很多时候,隔代养育会产生很多家庭冲突,一部分和父母要求过于精细,对错误的反应过于激烈有关,另一部分,也和祖辈们界限感较弱,过于固执和依赖自己原来的育儿经验有关。
所以,最后,小马君也斗胆给各位长辈们提一些建议:
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的话
● 应该了解子女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放松心态,转变自己的做法。
毕竟孙儿、孙女不是您的孩子,他们应该由自己的爸妈负责,您只要弄清楚孩子爸妈的想法,然后认真贯彻执行,并且多多征询孩子爸妈的意见,这样就皆大欢喜了。
● 一边手帮助子女,一边手握住自己的幸福。
只有自己幸福,才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心情愉悦,内在满足的爷爷奶奶,更能给下一代树立乐观、知足的精神面貌。如果您带孩子的时候感到压力和焦虑,那么就好好思考一下:假如您不带孩子,还有什么心愿是要达成的?当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努力去达成它。即使条件所限只能实现其中一部分,也能很好地使您实现内心状态的和谐、平衡。
在家庭里,爸爸妈妈要明确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而爷爷奶奶只是站在孩子身后协助的人,这一点,爸爸妈妈不能搞错,爷爷奶奶也要把自己的位置搞清楚,这样隔代育儿真是好处多多,爷爷奶奶也会成为家庭里最可爱的人啦!
常爸说
一说起隔代育儿,很多妈妈们都会反应强烈,各种吐槽。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一些家庭的确会遇到祖辈控制欲强,界限感差,造成育儿过程中各种摩擦的问题。除去这种极端情况,常爸想提醒大家几点:
1)老人愿意帮带娃,是情分不是本分,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2)带娃是很累的活,是一份KPI极其坑人的工作:带好了理所当然,一旦出问题,就遭埋怨。所以,别一味责怪老人过度保护或过度束缚孩子,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常常反应过度,让老人过分谨慎。
比如,孩子一感冒,就怪老人给孩子穿得太少(或者太多,流汗吹风后受凉)。其实大数据显示,孩子平均每年感冒次数在6-10次,都是正常范围,你自己带,也未必就能减少感冒的次数。
3)教育这个事,还是要靠父母。时代变迁,祖辈的眼界和阅历未见得能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所以不要把教育假手于人。隔代育人在很多时候不可避免,要尽量做到理念统一,分工明确。无论喂养还是教育,理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父母也要有耐心,抓大放小,避免因隔代养育造成重大家庭矛盾,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年轻爸妈因为忙于工作,无法很好地顾及家庭,在抽空陪伴孩子的时候,对于老人的关心也应该同时兼顾起来。
这篇文章如果刷新了你对隔代育儿的一些认知,请你也转发分享给家里的老人和有同样困惑的亲人好友吧!